知識館

醫:益生菌有助提升正面情緒

上圖:益生菌已被證實與大腦運作有正相關

益生菌近來成為國民保健食品,歷年健康食品的銷售排行都是獨佔鰲頭,連帶的也讓廠商投入研發資源,開發出各種不同菌種的產品提供民眾選擇。台大醫師張立人近來在其所著的「大腦營養學」一書中提到,只要補充“A、B、C“三種益生菌,對於大腦就有直接幫助,可以幫助製造神經傳導物質,改善大腦傳導,提升正面情緒。另外,對於免疫系統失調,益生菌也能起到調節作用,改善過敏與自體免疫症狀。

由於學業、工作、人際、家庭等生活壓力,各大醫院的身心科門診就診者眾,尤其是高齡社會的到臨,將使得腦部退化所造成的憂鬱與失智疾病,成為銀髮族健康的重大威脅。

張立人醫師指出,益生菌進入腸道以後,會分解蔬果纖維質,產生短鏈脂肪酸(SCFA),供應腦細胞能量來源,增加海馬迴腦源神經滋養因子(BDNF),使神經細胞免於凋亡,還可以協助製造GABA、血清素、正腎上腺素、多巴胺、乙醯膽鹼等,他們是大腦運作的靈魂。醫師為憂鬱症患者開立的藥物,很多就是在促進血清素、GABA、正腎上腺素、多巴胺運作,但有時部份患者會有焦躁、昏沉、嗜睡或肥胖的副作用,益生菌則不會帶來這些困擾,除了有助情緒平靜、身心放鬆、改善睡眠品質之外,還能改善「腸腦連結」(gut-brain axis),全方位減輕憂鬱相關身心症狀。

對於許多民眾只把益生菌當成是促進排便和腸道健康的保健食品,張立人醫師說,益生菌的健康功效遠遠大過於此。當腸道菌失調(dysbiosis),會引起腸道發炎與腸胃症狀之外,發炎還導致腸黏膜通透性異常(又稱為腸漏症),食物過敏原、腸道細菌與黴菌毒素將直接進入血液循環,引起全身性發炎反應,發炎物質隨血液進入大腦,干擾神經運作,產生大腦症狀,但益生菌能夠逆轉以上問題。由於全身70%的免疫細胞都在腸道周邊淋巴組織,腸道慢性發炎、腸黏膜滲漏也會危害免疫系統運作,造成免疫失調,產生過敏疾病、甚至自體免疫疾病,如甲狀腺亢進、僵直性脊椎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等,更容易出現大腦症狀,補充好菌能改善腸道發炎,讓免疫系統回復健康。

張立人醫師這一步指出,國外《營養學》研究把憂鬱症患者分成兩組,一組攝取安慰劑,另一組攝取益生菌,由A菌(嗜酸性乳酸桿菌)、B菌(比菲德氏菌)和C菌(乾酪乳酸桿菌)各20億國際單位所組成,結果發現,吃了益生菌的那一組,不僅憂鬱症狀明顯改善,發炎指數降低、胰島素阻抗也減少,代謝症候群改善,此外,抗氧化指標麩胱甘肽濃度增加,顯示肝臟解毒與抗自由基能力提升。顯然,益生菌帶來的好處是全身性的。

張立人醫師強調,台灣在進入高齡社會階段,未來的老人失智問題會是國民健康一大威脅,同時也會讓社會付出高昂成本,因為一個失智老人背後牽涉到的一大串的照護負擔。神經心理免疫學研究已經發現,失智症的發生和代謝症候群、慢性神經發炎、神經細胞與膠細胞凋亡、腦源神經滋養因子(BDNF)缺乏都有關,益生菌可以透過多重機制,逆轉相關病理過程,可說是預防大腦退化疾病的明日之星。

關節嘎吱響 小心退化找上門
慈濟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劉冠麟健康講座,帶來正確「保骨」觀念及簡單運動;圖為現場民眾學習舒展操。(張祈攝)

中國時報【張祈╱花蓮報導】

關節喀吱嘎吱、慣性骨折勿輕忽!花蓮慈濟醫院骨科部劉冠麟醫師指出,台灣髖骨骨折發生率位居亞洲第一,骨鬆則是造成髖骨骨折的主因之一,而髖骨骨折病人中,僅有27%有做過骨質密度檢測,凸顯可預防性骨折受到多數民眾忽略,骨鬆成為健康一大隱憂。

花蓮慈濟醫院慶祝31周年院慶,昨下午邀請骨科部主治醫師劉冠麟舉辦「好骨力•好膝力,青春不老跑跑go」健康講座,針對骨質疏鬆、關節退化等問題,傳遞最新的健康資訊,帶來正確「保骨」觀念及簡單運動,讓民眾可居家保養骨骼。

健康座談中,民眾最關心的就是「保骨話題」,劉冠麟指出,骨頭結構改變隨年齡逐漸減弱,一般女性25歲以後緩慢下降,停經後骨質明顯下降,而男性雖可成長至30餘歲,更年期後下降幅度與同期女性相同,骨質疏鬆是65歲以上老人常見慢性病的第4名。

導致骨鬆的後天性因素包括鈣質攝取不足、缺少運動、抽菸、飲酒過量、過量咖啡等,劉冠麟說,正確飲食及運動習慣可減緩骨鬆的速度,加上定期做骨密篩檢,依照醫囑用藥治療1至2年,均有一定療效。

劉冠麟指出,一旦發生關節疼痛、僵硬、嘎吱作響時,很有可能是退化關節炎的前兆,透過專業評估、分級治療即時改善疼痛狀況,都有機會在治療後恢復正常。

淺談視力保健 吳信樺醫師:手機對眼睛造成慢性傷害

▲「淺談視力保健及手機對眼睛的傷害」在圖書館熱烈開講。(圖/記者洪佳伶拍攝 , 2017.09.20)\

▲「淺談視力保健及手機對眼睛的傷害」在圖書館熱烈開講。(圖/記者洪佳伶拍攝 , 2017.09.20)

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吳信樺表示,低頭族頭部壓迫久了,易產生頸因性頭痛及頸因性高血壓,造成眼睛痠痛脹痛、視力模糊、耳鳴、喉嚨異物感等症狀,應每隔20分鐘轉動一下脖子,避免肌肉僵硬,及多做頸部肌力自我訓練如低頭、側彎、旋轉等,降低對視力造成影響。

預防保健方面,要預防眼睛提早老化,應多補充花青素、葉黃素、玉米黃素、DHA及維生素C、 E。使用手機3C產品應有正確的觀念,在光線充足、保持40公分以上的距離、使用30分鐘休息5-10分鐘及營養均衡,就能大幅減少眼睛的傷害,如有不適症狀,建議及早至眼科檢查,避免眼睛傷害。

不吃藥的自癒力 薑黃10妙用報你知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薑黃是備受全球醫學界關注的特殊健康食品,薑黃素是薑黃的藥理成分,目前已有數千篇有關薑黃素的論文,驗證薑黃的功效。有許多患者正透過薑黃回健康。

薑黃能降低血液中的脂肪數值,預防高血脂症、動脈硬化、肥胖、代謝症候群等各種成人疾病,還能清除氧自由基,對於改善發炎性疾病也有幫助。截至目前為止,經全球研究證實的薑黃功效整理如下:

1) 對抗發炎/

薑黃能降低發炎發病率,也能減少疼痛。其抗炎作用對關節炎、風濕病、痛風等各種發炎疾病,有極佳效果。

2) 提升大腦功能,預防失智/

薑黃的成分含有薑黃素,它可增加DHA合成,活化身體對大腦的營養供給。不但會影響BDNF成長賀爾蒙(按: 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簡稱BDNF是大腦中含量最豐富的神經滋養因子),也可提升大腦功能。薑黃素亦可防止β澱粉樣蛋白堆積在血管內,以預防老人失智(阿茲海默症)。

3) 降低癌症風險/

抑制癌細胞形成新生血管,誘導癌細胞進行細胞凋亡,藉以防止癌細胞增殖。此外,也能抑制細胞激素,避免引起發炎,阻止腫瘤成長,以防癌症轉移。

4) 改善消化不良/

薑黃可促進血液循環,因此能順利提供胃部營養與氧氣,讓胃更健康。此外,藉由控制胃酸分泌及抗發炎作用,亦可有效舒緩胃炎、胃潰瘍、胃食道逆流、消化不良、腸胃脹氣、腹痛等問題。

5) 保護心臟/

薑黃能減少血液中的壞膽固醇(LDL),預防血栓,排除動脈中發生的血栓,藉以淨化血液。此功用可降低高血壓、心肌梗塞、心律不整、腦中風等心血管系統疾病的發病風險。

6) 舒緩動脈炎等慢性發炎/

消炎是薑黃最顯著的功效,其抗氧化及抗炎作用,能有效抑制動脈炎等慢性發炎,對於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症也十分有效。

7) 預防老化、延長壽命/

薑黃含有多種生物活性物質,有助清除體內製造出的氧自由基、老廢物質與毒素。尤其薑黃素具有燃脂、清理血管、促進膽汁分泌等功能,是體內最強的抗氧化劑。此外,薑黃能改善肌膚的色素沉澱,讓肌膚更年輕、更有彈性。不但能抑制黑色素,減少黑斑、雀斑生成,也有助於改善異位性皮膚炎與痘痘。

8) 預防憂鬱症/

活化、分泌大腦的有機化合物。促進多巴胺(腦內分泌物,可影響人的情緒)及血清素(有助增強記憶力)分泌,擺脫憂鬱心情。

9) 降低血壓/

薑黃可降低血壓與血液中的壞膽固醇數值,讓血液循環更順暢,有助預防動脈硬化與高血壓等血管疾病。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服用薑黃素後,可減少中性脂肪、尿酸、內臟脂肪、總體脂肪,並降低動脈硬化的風險。

10) 提升免疫功能/

當人的免疫力下降,可能會罹患帶狀皰疹、胃潰瘍、癌症、腎臟疾病、糖尿病。薑黃有助消化及吸收,並能促進毒素排出,提升免疫力。此外,它也能破壞細菌、病毒、黴菌,減少過敏與氣喘反應。

專家:沒有所謂的健康胖啦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胖但是沒有高血壓、糖尿病等代謝症候群是否代表健康?最近英國的研究指出並非如此,沒有所謂的「健康胖」,並呼籲醫療領域重視體重過重者的心/血管疾病風險,鼓勵過重者減重。

肥胖且代謝健康者冠心病風險增加49%

伯明翰大學應用保健研究所的學者分析了350萬名沒有心/血管疾病的英國成年人的電子健康記錄,並依據他們BMI分成四組:體重過輕(BMI小於18.5)、正常體重(超過18但小於25)、過重(BMI超過25但小於30)及肥胖(BMI 30以上),同時記錄他們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壓和高血脂症。代謝健康的人被歸類為沒有代謝異常。

研究人員大約在5個月後再次檢視這群人的健康紀錄,以評估他們是否有罹患冠心病、腦血管疾病(特別是中風)、心臟衰竭或周邊血管疾病。

結果顯示,與正常體重且代謝健康者相比,肥胖且代謝健康者冠心病風險增加49%、腦血管疾病風險高出7%,心臟衰竭危險增加96%。此外,正常體重但有一種以上代謝症狀者,其冠心病、腦血管疾病、心臟衰竭及外周血管疾病風險也比較高。

只透過體重評估心病風險不夠

過去有相關研究探討「健康胖」,但研究樣本的限制使這個概念一直存有爭議,因此這篇研究透過大量的資料來彌補過去研究的限制,這份研究的樣本數是目前最大的。主要作者Rishi Caleyachetty博士說明,其樣本之大可能反映出「健康胖」與心/血管疾病的關係。顯然並沒有所謂「健康胖」,醫界不應再使用這個術語,避免誤導民眾而忽視潛在風險。

伯明翰大學Neil Thomas教授表示,許多國家目前建議第一線的醫生使用超重和肥胖作為篩選成年人心血管風險的主要標準,但透過體重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可能因為看不到代謝症候群而低估了正常體重者的疾病風險。

伯明翰大學公共衛生博士Krish Nirantharakumar認為,應該鼓勵肥胖者管理體重,不管其代謝狀況如何,而正常體重但有代謝異常者應定期追蹤心/血管疾病風險。

酵素如何排毒、減肥、治病?食療專家:這樣吃最健康

【早安健康/王明勇(食療養生專家)】近幾年來,酵素(enzyme)這個名詞時常出現在各大媒體,被大眾廣泛討論著,一夕之間,似乎成為健康話題的寵兒。

您真的瞭解什麼是「酵素」嗎?相信多數人還是對酵素還是一知半解。

首先,我們要了解人體內的酵素種類不下千種,就算是吃酵素補給品真的可以補充身體的酵素,請問要補充哪一種?不知原理的人,勢必會亂吃一通。

其次,酵素主要是細胞化學反應的催化劑,並非作為營養補給用;而疾病、排毒、肥胖是營養和代謝的問題,且體內的新陳代謝酵素不能由境外補充,要如何達到治病、排毒、減肥的功效呢?

酵素是生命的泉源

在地球上,只要是有機體(即有生命的物體),都需要酵素來維持正常的生理運作。像是小生物體如細菌和黴菌等微生物,因其無法直接攝取大分子有機物作為營養來源,必須先藉由分泌可分解大分子有機物的消化酵素,將其成為小分子單位如單糖、甘油、短脂肪酸、胺基酸等,再進行吸收利用。

此外,微生物也需依靠酵素來局部分解寄主細胞;而大生物體如人類與其他動物,也需要利用酵素來幫助食物消化,與產生能量的轉化。

酵素的特性

「酵素」的英文是Enzyme,也就是一般我們稱的「酶」;希臘文的意思是「在酵母中的東西」。

酵素具有活性,是生命體所有生化反應的催化劑、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必需品。酵素以蛋白質為其骨架結構,滿載生命能量要素的蛋白質載體,就像汽車電池是由滿載電能的金屬板組成,它能承受的最高溫度範圍是攝氏48度C,溫度過高活性就會被破壞。

酵素有哪些特性,下一頁專家告訴您!

酵素對於熱相當敏感,食物在48度C以上的水溫中浸泡不到半小時,即可能耗盡酵素。所以,中國人習慣吃熱炒的飲食烹調習慣,其實是消耗了原本生鮮的動、植物食品中所含的消化分解酵素。舉凡對於食物的消化、吸收、分解等,都需要有酵素的作用。

此外,酵素還具有修補細胞的功用。有別於藥物的作用,酵素不直接殺死病毒,而是提供體內細胞營養素,讓受損的細胞獲得更多的營養,藉由自我修補機制,讓身體重獲健康。

在此過程中,酵素扮演媒介的角色,它或許無法像藥物一樣立即見效,但可以讓身體因為獲得足夠的營養,漸漸恢復能量,進而讓病症逐漸好轉;雖然效果較緩慢,但卻是全身細胞機能的調理,有別於藥物的單一作用。

這就好比我們的電腦系統使用久了,難免會出現當機等情形,若只是針對單一問題進行維修,沒多久後,電腦還是會出問題;此時,唯有進行「重灌」才能讓電腦恢復正常;而酵素的作用也是如此,可以達到體質再生的目標。

酵素有多少,生命有多少

近代酵素營養學的先驅艾德華豪爾博士,在1985年出版的《酵素營養學》當中提到,「人類的壽命與健康,與體內的酵素消耗量成反比」,如果可以增加食物當中酵素的利用,就可以遏止體內潛在酵素的減少,而提升人體健康與壽命。更重要的是,酵素可以排除毒素、平衡體內的酸鹼值、進而修補細胞,調整體質。

人體內的酵素,出生時最多,隨著年紀增加,體內酵素會減少;美國有研究發現,年輕人唾液中的酵素,比69歲以上的老人多出30倍。體內酵素減少,導致體力衰弱、年紀愈大時較容易生病。像我們年輕時三天三夜熬夜不睡,可能休息一、二個晚上就可以迅速恢復體力,但中老年之後,即使獲得充份睡眠,疲勞感也不容易消除,原因就在於此。

有什麼好方法能減少酵素消耗呢?請看下一頁

先進行「預消化」,可減少身體酵素的消耗

艾德華豪爾博士提出的《酵素營養學》,有兩個重要的原則:一是「酵素適應生命法則」,也就是說,依照食物的不同,體內消化酵素分泌的量會不一樣。

舉例來說,我們吃飯時,口水會分泌消化酵素來分解澱粉;若吃了肉,胃就會分泌蛋白質分解酵素。所以,若我們吃到富含酵素的食物,身體就不需再分泌過多的酵素來消化,可以節省體內酵素的消耗。

第二個重要原則是「預消化」,很多動物不會分泌消化酵素,牛、羊有四個胃,前三個胃不會分泌酵素,僅有第四個胃有消化酵素,會對食物進行處理。

而牛、羊的口水也不會分泌酵素,因為牛、羊吃的草有豐富的酵素會自體分解。所以,即便牛的體積比人類大很多,但胰臟大小卻只有人類的1/3。胰臟是重要消化器官,消化功能愈不好,胰臟就會愈肥大。

很多家禽如鴿子、雞,可以吃很多生食的豆類、穀類,但人類不行,因為豆類榖類當中有酵素抑制劑,而家禽動物如雞,在脖子的地方有個囊,可以利用食物本身自有的酵素,先進行「預消化」的功能,來節省體內的消化酵素,幾小時內可讓食物發芽、發酵,產生酵素,將發酵抑制劑破壞掉。人類身體不能處理食物中的酵素抑制劑,但可以透過先將食物發酵、或煮熟來達成。

生鮮的蔬菜水果,甚至生肉、生魚都含有酵素,不過因為考慮到寄生蟲的問題,我不鼓勵吃太多生的肉、生的魚,蔬菜水果要生吃的話,也一定要清洗乾淨。

吃生食的好處,下一頁養生專家告訴您!

吃生食較健康長壽

聰明的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學會了如何使用火來烹調食物。雖然我們因此而享受到變化多端的美味,但是,這些食物中所含的天然食物酵素因為不斷地加熱,也一點一滴地流失了。

所有的動物,除了人類的飲食是煮熟食用之外,其他動物都是生食,而熟食會破壞酵素。

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在西元前幾千年就洞悉了這個觀點,他曾說過:「火食等於吃得過多。」火食指的就是加熱過的食物,酵素會在加熱時流失,大量食用火烹調的食物比較容易生病。

現代科學家也做了很多實驗,發現野生動物因為吃生食,很少有慢性疾病;而餵養熟食的寵物貓狗,則容易有慢性疾病的產生。

關於生食較健康的研究很多,最有名的就是探討關於愛斯基摩人健康秘密的研究。人類學家發現,位屬寒冷冰原帶的傳統愛斯基摩人,飲食多數是生食,包括打獵而來的魚肉、海象、麋廘,三餐很少有蔬果或豰類。

傳統愛斯基摩人會把生肉放在積雪當中,幾個月後,即使肉有些看起來腐爛(其實這不是腐爛,而是發酵的狀態),他們也照吃不誤。因為生肉當中的蛋白質分解酵素先進行了「預消化」,將肉中的蛋白質分解成了氨基酸,食用起來不需要再消耗體內太多的消化酵素來進行消化分解,人體非常容易吸收利用,所以不容易生病,可以維持健康。

但是近代愛斯基摩人移民到加拿大北部,開始吃加熱過的熱食之後,身體狀況就開始改變,由此證明,酵素與健康的重要關係。

不生病的秘訣也跟酵素有關!請繼續看下一頁解說

酵素對體內細胞的重要性

人之所以會生病,主要原因有二個:

一、體內酵素不足或營養不足,使體質變得容易受感染:這是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潛在原因。

當你的體內狀態平衡時,不會感到不適,可是一旦身體酵素不足,只要在日常生活中接觸到致癌物質、膽固醇、細菌、X光、食品添加物及菸、酒等,就容易導致疾病的產生,變成壓垮身體的最後一根稻草。

二、酵素與細胞的代謝關係極為重要:人體內所有的代謝路徑全是由酵素與基質所組成的;若酵素調節作用正常,則細胞便能正常運作。

人體就像是一個小型的加工廠,每天要完成許多化學反應,而這些反應的進行都需要有酵素參與;重點是,一種酵素只能負責一種作用,而人體內的酵素種類高達幾萬種之多,各司其職,共同進行體內各種反應,維持人體的機能正常運作。

倘若缺乏酵素,人體這座小型加工廠所該有的反應將無法順利運作,以致產生各種代謝障礙,引起如糖尿病、高血壓、癌症等疾病,最終連生命也無法維持下去。

若體內的各種機能都能正常、順利的地運作,體內的細胞就都能充分的進行新陳代謝,自然就可以維持年輕、健康和長壽。

酵素的分類

現代人有很多慢性疾病,國人十大死因裡,除了意外及自殺身亡之外,其他都與新陳代謝失調有關。很多疾病更被定義為「代謝不良症候群」,與身體的平衡有很大的關係,其中包括食物的消化、吸收、排泄的障礙。而影響新陳代謝最重要的營養素,就是「酵素」。

有哪些食物有助補充酵素呢?下一頁告訴您!

在人體內的酵素有兩大類:使人體正常運作的「新陳代謝酵素」、分解食物的「消化酵素」。

我們藉由三餐攝取的三大營養素蛋白質、脂肪、澱粉,如果沒有消化酵素,是不能夠完成消化的。蛋白質、脂肪、澱粉需要蛋白酶、脂肪酶、澱粉酶來分解,之後才能被人體完整的吸收利用。

而吸收利用完的廢物需要代謝,所有身體機能的生化反應的觸媒,都需要新陳代謝酵素。

富含三大類消化酵素的食物

•蛋白質分解酵素:
鳳梨、木瓜、奇異果

•澱粉分解酵素:
白蘿蔔、山藥、高麗菜、香蕉

•脂肪分解酵素:
納豆、味噌、天然發酵優格及起司
我們的身體,包括所有器官組織皆是由新陳代謝酵素來運作,這些酵素會汲取蛋白質、脂肪及碳水化合物(澱粉、醣等物質),並利用它們打造健康的身體,維持所有功能運作正常。

良好的健康,取決於所有新陳代謝酵素及消化酵素都能完美地運作。因此,我們必須確保身體能夠維持足夠的酵素。

逆齡美肌要靠膠原蛋白 選用撇步有五原則

(健康醫療網/記者關嘉慶報導)

許多愛美的女性最怕臉上爬滿縐紋,為了擁有逆齡美肌,於是開始補充膠原蛋白,若要使用膠原蛋白,市面上膠原蛋白產品眾多,選購時,要如何判斷品質好壞、如何發揮最大效果,則是一門學問。

膠原蛋白能使肌膚保持Q彈

為何膠原蛋白能對皮膚扮演保持肌膚彈性、保濕與光澤、減少縐紋的角色呢?台灣預防保健協會理事長趙順榮藥師研究指出,膠原蛋白(Collagen)主要存在於結締組織中,為人體內的結構蛋白之一,不僅能支撐身體結構,還能調節生理反應,同時也是細胞外基質的重要成分,它具有伸張能力,能夠保持皮膚Q彈,降低皮膚鬆垮垮、產生皺紋等老化現象。

趙順榮藥師表示,從食物中攝取「完整的蛋白質」可以獲得膠原蛋白,包括植物與動物蛋白質,如雞蛋、牛乳、肉類、魚類等動物性蛋白質,以及小麥、豆類等植物性蛋白質,待人體消化吸收後可轉化為所需膠原蛋白。再來以未加工的蔬果如芭樂、柑橘、柳丁、櫻桃、奇異果,深綠色、深紅色、深黃色蔬果,透過獲得維生素C、D、E等營養素,協助抗氧化、清除自由基,也可增加膠原蛋白的合成與增生。

選擇膠原蛋白5原則

除了健康飲食、營養補充,想要皮膚水嫩、Q彈、有光澤,運動、健康生活習慣,都非常重要。趙藥師並提醒,選購膠原蛋白有五原則,1.人體每天應補充8-10克膠原蛋白。2.膠原蛋白屬於小分子胜肽,才有助吸收。3.食用膠原蛋白建議添加關鍵成分維生素C。由於維生素C是合成膠原蛋白的重要輔酶,光吃蛋白質,缺乏維生素C,無法合成膠原蛋白,二者缺一不可。4.建議選擇具有原廠科學研究證明、臨床實證依據的膠原蛋白原料或產品。5.建議食用具有完整生產履歷並可溯源的保健食品,例如出廠證明、製造廠食品衛生安全認證、品質檢驗報告等,都是重要參考指標。

膠原蛋白 怎麼吃才有感?

除了選擇有科學實證的小分子胜肽的膠原蛋白之外,最重要的食用關鍵在於「每天都要食用」!趙藥師說明,膠原蛋白應該在「晚上睡前或早上空腹吃」,晚上睡眠時是黃金修復期,選擇在修復期給完整的原料效果會更好;而早上空腹時是腸胃吸收營養最快的時候,如果搭配維他命C及抗氧化成分如葡萄籽萃取物一起食用,可有效幫助膠原蛋白的合成與吸收。

認識與照護泌尿系統
KingNet國家網路醫藥 /台北報導】泌尿系統的重要性- 泌尿科專科醫師莊豐賓醫師介紹泌尿系統的作用主要是進行尿液的排泄。泌尿系統中的腎臟位在後腹腔的左右二側,就是俗稱的腰子。上帝創造了二顆腎臟,即使一顆腎臟完全失去功能,剩餘的一顆腎臟仍是可以讓人維持正常的生活。心臟每分鐘輸出的血液,約有四分之一(25%),都供應到腎臟,另外有25%的血液會供應到人體的大腦,大腦是控制人類基本生理、生活的重要器官,由此可知腎臟對人體的重要性。

泌尿系統的運作
泌尿科專科醫師莊豐賓醫師指出雖然可以藉由排汗、排便、肺部排出氣體的方式,將身體產生的毒素、廢物排出,但泌尿系統以液體的方式排出毒素、廢物的重要性,是因為人體是依靠血液在維持整個生理機能,氧氣的運輸、細胞的營養供應、廢物交排除……都是在血液當中進行運作的。先前所提及的,每分鐘有四分之一的血液會經過腎臟,而腎臟則是要一直不停地去清除這些在血液當中的毒素廢物,腎臟的工作量是很繁重的,因此更要注意腎臟的保養與健康。

人體構造中的泌尿系統是很奧妙的,腎臟不停製造、過濾尿液,但具有可以將尿液儲存到適當的時候再進行排尿的功能;而具有這項類似水庫功能的器官就是–膀胱。膀胱為儲尿的器官,在約150 cc 時會有首次尿意,但此時尚可以忍受而忽略有尿意的感覺。但約350至500 CC 左右開始出現強烈的急尿感,此時就會需要去上廁所了;並且在適當的時候與地點,才會開啟排尿的機制。

注意!7成糖尿病患同時有脂肪肝 心血管疾病也易上身

衛福部統計,糖尿病位居國人10大死因第5位,麻煩的是,一旦罹患糖尿病,往往不是只有血糖出問題,連帶其他器官的健康也會拉警報。

好心肝門診中心主治醫師曾宇婷

好心肝門診中心主治醫師曾宇婷,於《好健康》雜誌撰稿「糖尿病患注意!7成患者同時有脂肪肝 心血管疾病也易上身」中指出,非酒精性脂肪肝是一個常見的慢性肝病,不亞於我們常聽到的慢性B、C型病毒性肝炎。全世界非酒精性脂肪肝的盛行率大約在6.3%至33%,在西方國家比例最高,而在亞洲國家的盛行率則在12%至24%,而且絕大多數都合併有肥胖或是體重過重。更重要的是,研究發現,非酒精性脂肪肝和糖尿病之間有強烈相關性,根據統計,有7成的糖尿病患同時也有脂肪肝,兩者間存在共同的病生理機轉—胰島素阻抗。

糖尿病與脂肪肝的病生理機轉示意圖

這是因為熱量過剩之下形成過多脂肪堆積在體內,引起脂肪細胞發炎,進而釋放出脂肪激素(Adipokine)導致全身性的發炎狀態,同時也造成胰島素的作用變差。脂肪細胞功能異常再加上胰島素阻抗,使得血中過多的游離脂肪酸囤積在脂肪組織以外的地方,例如在肝細胞中形成脂肪肝。脂肪肝本身也會造成肝臟的胰島素阻抗,使得血糖代謝異常,因此非酒精性脂肪肝會增加糖尿病發生的機會。

罹患心血管疾病風險也高

除了造成慢性肝病問題,糖尿病患者若同時有非酒精性脂肪肝,在排除其他造成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後,仍然會再增加大約2倍的心血管疾病發生風險,也就是說,非酒精性脂肪肝本身即是一種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此外,有證據顯示糖尿病可能會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肝臟發炎和纖維化的風險,對於慢性肝病的預後也是不利。

透過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流行病學研究及病生理機轉,可以發現這是一種代謝性疾病,並且和肥胖、糖尿病以及代謝症候群之間息息相關。未來隨著患有糖尿病等代謝疾病的人數增加,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人數也會同時上升,因此發生慢性肝病及心血管疾病等併發症的醫療問題將不容小覷。

減重可同時改善糖尿病與脂肪肝

預防及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的根本方法是生活型態的改變,飲食熱量控制加上適當的運動來達到減少原本體重的5~10%,能夠減少肝細胞內的脂肪以及發炎、纖維化程度,當然同時能改善血糖控制。

若合併有糖尿病和非酒精性脂肪肝,thiazolinediones(TZD)這類的口服降血糖藥物能夠增加脂肪組織及肝臟的胰島素敏感性,促進血糖、血脂肪的代謝,研究證實能夠改善脂肪肝,但是藥物的副作用是水腫、體重增加和骨質減少,使用上需特別小心。值得注意的是,有兩種糖尿病治療藥物包括口服的SGLT2抑制劑和注射的GLP-1類似物可以減輕體重,可能同時有改善脂肪肝的效果,不過仍待進一步臨床研究證實。目前雖然還有新的脂肪肝治療藥物在研發中,但是最安全有效且直接的方式仍然不變,是飲食控制和努力運動。

醫學小秘書:脂肪肝的肝細胞內充滿三酸甘油酯

脂肪肝

用顯微鏡觀察脂肪肝的組織切片可看到,漲大的肝細胞內充滿了中性脂肪,也就是三酸甘油酯,較嚴重的脂肪肝甚至可以看到肝細胞損傷、發炎,此時即進展成「非酒精性脂肪肝炎」,接著可能進一步造成肝纖維化,甚至肝硬化的程度。臨床上多以腹部超音波來診斷是否有脂肪肝,抽血檢驗肝指數來判斷是否有肝發炎。

褐藻醣膠 醫界抗癌新突破

這幾年醫界努力研究一種從藻類提煉出來的萃取物「褐藻醣膠」,這種物質除了能抑制癌細胞長大,最近研究人員更發現「褐藻醣膠」還擁有減少癌症復發的能力,功效非常多。

一大片一大片咖啡色昆布,在海中左右搖擺,這種藻類不只可以吃,醫學研究發現,從裡面提煉出的’褐藻醣膠,有抑制癌細胞,表面血管增生的能力。

慈濟大學醫學科學系教授周志中:「小分子的褐藻醣膠,能夠減少癌症的血管新生,我們知道血管新生,是造成癌症長大非常重要的物質。」

從過去臨床試驗顯示,在服用褐藻醣膠,超過3個月後,108位乳癌病患中,有87人狀況都得到控制,最近研究人員,將實驗領域從乳癌擴及到肝癌,同樣也出現類似減緩腫瘤的反應。

陽明大學醫學生物系教授許先業:「肺癌也有相同的效果,換句話說也可以有抑制腫瘤生長,現在已經做到大腸癌的部分。」

另外也有學者指出,目前開發出的褐藻醣膠,屬於小分子結構,對癌症的幹細胞,也能產生抑制作用,也許未來能夠應用在,避免大腸癌、乳癌復發的治療醫學上。

萬芳醫院腫瘤科主任賴基銘:「(褐藻醣膠)對癌幹細胞的一個訊號通路,好像有(誤導)的一個作用,那這個(誤導)就能夠抑制癌的幹細胞,最近這半年這結果如果出來,那這就可以開闢一片(技術),防止很多癌症病人將來再發。」

健康的守護者

我們的專業

專利益生菌產品

膠原蛋白系列產品

蔬果酵素系列產品

細胞營養系列產品

日本進口保健食品

保健食品/OEM/ODM

可客製化產品開發

膠囊/錠劑/鋁箔充填

公司地址

台中市大里區永隆三街170號

Copyright  唯陞生技